去年的春节作文5篇
无论物价多高,家家户户都要置办年货,商场超市里节节飘红的销售业绩,饭店餐馆里预订一空的年夜饭,既体现了生活的富足,也展示了人们对春节的重视,春节更是深入着中国人心,这个节日里人们看重的是亲情和家庭。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“去年的春节作文”,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,供大家写文参考!
去年的春节作文1
【琐忆过年】
多年异乡漂泊,最忆是家乡“年”。
我的家乡大丰位于江苏省盐城市,是一座苏北小城。这里有本场人和启海人,一般来讲,讲江淮方言的,是本场人;讲吴语的,是启海人。启海人大多是100年前民族企业家张謇创办淮南草堰场大丰盐垦股份有限公司时,从南通启东、海门一带移民到大丰沿海滩涂的。
作为本场人,孩提时代的我最期待村里有婚丧嫁娶,这是饱餐一顿的大好机会。本场人有“六大碗”的说法,饱含着主人家对来客们的尊重。过年自然也少不了“六大碗”,而且是天天有“六大碗”。到了腊月,家家户户都会腌鱼、晒腊肉、做肉圆。而最让小孩子喜欢的,还是划糕(年糕)。大人们会在秋天将稻草存下,晒干堆在屋后。制作划糕时,这些稻草就会发挥作用。大人们会提前将稻草堆在屋内,以防制作划糕那几天下雨。我和其他小朋友就可以在草上翻滚打闹,这算是我们当时比较有趣的游戏之一了。到了制作划糕的那一天,满屋子的蒸汽,热气腾腾的年糕,还有香喷喷的包子,让我们这些顽皮的孩子根本都想不起来去草上翻滚,都守在了灶边等着开锅。
本场人的除夕是很有仪式感的。首先,当天中午要祭拜祖先,然后晚上6点多早早吃完晚饭,守在电视机旁等待央视春节联欢晚会,接着在夜里11点多,在饭桌摆上冻鱼和大蒜拌卜页等菜,一家人围坐着,道一道对来年的祝福和期许,这在当地叫做“守岁酒”。当主持人道出第一声“新年好”的时候,原本沉寂的乡村瞬间响起爆竹声,天空被烟火点亮。这时,父母会给孩子们红包,叮嘱来年要好好学习,同时将孩子们大年初一要穿的新衣袜准备好。
除夕夜那天,大家一般都睡得很晚,但是丝毫不影响大年初一早早起床。我穿上新衣新袜和新鞋,洗把脸,赶紧拿上一串小鞭炮到门口燃放。噼里啪啦的声音告诉我,属于咱家的新一年开始了。大年初一这天,按照本场人的惯例,一般是不出门拜年的。至亲会聚在一起,男人们嗑着瓜子,女人们在厨房忙碌,孩子们则拿出新年各自收获的玩具开始“比拼”。大年初二,是我记忆中最开心的时刻,因为属于本场人的拜年正式开始了。大人们的摩托车后面普遍有一个行李架,绑上拜年的物品,一家人踏上拜年之旅。那个时候,交通还没有这么便利,有些远在外地的亲人可能就只有过年期间可以见到。趁此机会,我还可以在他们家留宿,父母也不会苛责,可以放肆地玩耍,每顿都有“六大碗”,还可以领红包。
大学毕业后,我到广州参军。10年从军期间,我曾两次回家过年。父母说,家中人少就再也没有制作划糕了,亲戚之间平时走动多,也不拘泥于过年拜年这样的形式。此时,过年成了“家里蹲”,着实让我有些失望。不过,准备新衣新袜新鞋的传统,还保留了下来。
在军营里过年,是非常热闹的。除夕夜,领导们会将站岗的重责扛起来。单身的干部们,会先在中队长家吃一顿年夜饭,然后到其他相熟的已婚干部家里蹭饭。大年初一早上,早早起床,挨家挨户拜年“索要”红包。过年期间,部队里的活动丰富多彩,有游园会、包饺子、唱歌、打篮球等。这期间,干部们也会获得更多外出的机会。不过,这期间的大省城广州,由于很多人返回自己的家乡过年,街头显得相对冷清。
转业后,我在珠海这边,与家人们吃完团圆饭后,会去找伙伴们一起跨年。作为本场人的我,还是十分怀念和父母一起钻在被窝里看央视春晚的除夕夜。我的儿子,也不像我小时候那样期待新年换新衣服了,只是嚷着要去小镇的桥头点燃烟花。
走南闯北的这些年,我总会跟友人聊起各地的年味。有人说这年味越来越淡了,也有人说北方热气腾腾更有年味,还有人说南方五彩缤纷的花市别有风味。所到即所爱,每一个地方都有让人喜爱的年味。日益强盛的中国,吃“六大碗”不一定等过年,制作划糕也不一定要在腊月,换新衣新袜不一定要等大年初一,综艺节目也不只有春节联欢晚会。当然也有没变的,不论相距千里,不管天寒地冻,除夕夜家人喝杯“守岁酒”,大年初一道一声“新年好”,这不就是年味吗?
我的同乡曾说:“我往往看重家庭与来源地文化对我们的作用,但我也深深地感到,是这种有差异的事物打破了自己最亲近事物带给自己的硬壳,孕育了自己的包容心与跨越心,甚至塑造出一个更强大的自我,遇到让自己感兴趣与为之动情的事业目标和人生理想。”我很庆幸,生活在交通如此便利的时代,能够轻而易举地品味各地的年俗。我更为我的孩子感到幸福,历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后的中国,必将会赋予他们更多的包容心和跨越心,让他们变得更加强大。
去年的春节作文2
爸爸说,我们是客家人,多多少少也知道一些客家过年的习俗。
过年的时候,老家村里的乡亲会聚在一个庙堂里,祈求新的一年里众人平安的话语。
在老家过年,是我感到最好玩的时候了。看着大家团聚在一起,就觉得很开心,大家在烟雾环绕的庙堂里,听着长辈们祈求平安的声音,看着庙堂的昏暗光线,有种让人昏昏欲睡的感觉。上完香后,准备放鞭炮的时候,我赶紧捂上耳朵,跟一群小孩跑出庙堂,准备看放鞭炮。大人们把鞭炮铺好后,大伯拿起火机,往点火线上一点,不一会,漫天都是一片红红的颜色,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在耳边响起。
鞭炮放完后,一些胆大的孩子,回家拿了香,等鞭炮上的烟散了,就在其中寻觅没有点完的鞭炮,拿着香触碰了引线,也来不及看到底有没有点着就跳开背过去,听着后面一声爆响,真是惊心动魄啊。
过年时去别人家串门总是很让人高兴的,叔公叔婆……一个个叫着,红包那个多呀,收的我那个心花怒放啊。
过年的放烟花也总是让人兴奋的,放一种叫冲天炮的烟花时只有我一个人把它们插在沙堆上玩,我一个人点火速度不够快跑去找哥哥姐姐他们一起点,但是他们都不敢,玩完烟花后他们还一个劲地夸我胆子大。
过年的饭菜丰盛得能让人口水流成河,桌上可谓是山珍海味样样俱全呢,五彩缤纷,色香味俱全,在这里呆上几天,吃上几天就胖了好几圈。
关于客家过年的习俗其实还有很多,在这里就不一一提出了,如果想了解,就自己去亲身体验一下吧。
去年的春节作文3
今年春节,我和爸爸妈妈来到奶奶家过年。春节期间,我过得非常高兴,在这里,发生了许多有趣而难忘的事,其中一件令我印象非常深刻。
大年初二是给爷爷祝寿的日子,大家推举我当那天的“摄影师”。我欣喜若狂,连忙央求爸爸把他的宝贝――相机拿出来。在爸爸的指导下没一小会儿我便学会了一些摄影的基础知识,便迫不及待地要出门实践。
我们一家人走在沿江路上,这里风景秀丽:花儿凌寒怒放,假山婀娜多姿,河水清澈见底……看见这一片美好景象,我忍不住拿起相机连续抓拍了几张。走着走着,我们来到了一个由鲜花组成小型广场,中央摆成一个大大的吉他形状,妹妹好奇心很强,一见就跑上去“参观”个究竟。我趁此机会,调整到“儿童”模式,对准就抓拍了几张。妈妈和婶婶也耐不住急性子了,都是叫我为她们拍照,我又调回“笑脸检测”模式,选了个漂亮的角度帮她们拍了几张。我们继续边聊边走,来到了抚河。抚河的水面十分宽阔,水面静的像面镜子,周围的景色都倒影在其中,在远处的迷雾中隐约看见几座宝塔和小楼,真犹如人间仙境呀!
大家看完这美丽的景象,纷纷请求我给他们拍照。我让他们摆了一个个超酷的姿势,而我用相机为他们留下了这美好的瞬间……回到家中,我打开电脑,插入u盘,一一查看刚才的照片。大家不停地夸我照得好。我不好意思地笑了。
这件事令我既高兴又难忘。因为我学会了摄影,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。我相信,在不久的将来,通过努力我一定会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.摄影师!
去年的春节作文4
兔子活蹦乱跳地跑了,龙在大家的欢乐声中飞腾而至。这“龙”的春节,我过得非常开心!
春节期间,大街两旁的上方,挂着红红的大灯笼,晚上红通通的,照得到处红晃晃的。给人一种红红火火,喜庆的感觉。
小区的进口处,大楼的门口,摆着五彩缤纷的各种鲜花。住户们几乎门前都摆着鲜花,有报年红,杜鹃花,还有菊花等等。家家户户贴着红对联,有的门上还贴了一个倒着的“福”字,为什么要把“福”倒过来贴呢?是因为那样就有了“福到(倒)”好兆头的意思!春节的喜庆气氛浓浓的,随处可见。
大年夜吃团年饭,饭菜特别丰富,有鱼和鸡,还有很多其它品种丰富的菜肴!鱼代表着“年年有余”的意思,还有甜滋滋的年糕,代表着新的一年,生活过得得甜甜蜜蜜的!
大年饭之后,小孩子最开心的事就是——放鞭炮。三五成群的,聚在一起放兴高采烈地放鞭炮、燃烟花。真是太好玩了!
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、烟花呢?因为传说以前有个叫“年”的怪兽,经常到村子里捣乱,人们为了把“年”吓跑,就放鞭炮和烟花。“年”跑了,人们就可以平安的生活了,所以,春节又叫“过年”。
大年夜晚上,我和弟弟妹妹在小区里放了很多的鞭炮和烟花,有的炮只会发光,没有响声;有的就像冲天炮一样“啾”的一声就飞到了天空中,十分的吓人呢;有的点燃后会像飞碟一样旋转起来,很是漂亮。弟弟点燃了一个像飞碟的烟花,它在旋转的过程中却向我“飞”了过来,我躲闪不及,结果把我的裤子烧了一个洞。逗得大家哈哈大笑!过年的感觉真好,好玩又刺激!
龙的春节,给我留下美好的记忆。真是快乐的春节啊!
去年的春节作文5
【年味里的豆腐】
“旋乾磨上流琼液,煮月铛中滚雪花。”这是对豆腐的绝妙描写。论豆腐,要数我的家乡江西省安吉市泰和县桥头镇的最好。
家乡的豆腐平时是不大做的,只有逢年才做。
家乡的年往往是从腊月就忙开了,而做豆腐一般是在小年前后。做豆腐的前一天需要把碾碎的黄豆用水泡好。第二天天蒙蒙亮,就要起来磨豆浆了。熟睡的我常常是在石磨的碾磨声中被唤醒的。等我起来,水桶里早已装满了白白的豆浆了。石磨在哥哥姐姐的合力推动下,一圈圈地转动着。姐姐一边右手推着石磨,一边左手拿勺子舀着掺水的豆瓣往磨孔里放,白色的乳浆便从磨盘的合缝中缓缓渗出,沿着磨壁流进磨斗,滴落在木桶里。磨豆浆虽是个力气活,但却很讲究。每次豆子摆得越少,磨得越慢,制作出来的豆浆便越细,反之则越粗,偷懒不得,更马虎不得。
磨浆后是冲浆、榨浆。榨出来的豆浆全部倒入锅中烧煮。我加紧添柴火,大约十分钟,一锅豆浆开始沸腾。一种柔和的淡淡的豆腥味,逐渐在满屋子弥漫开来。
做豆腐的技巧关键在于“下石膏”,万一石膏用量不准,整个豆浆就是一汪清汤寡水,成不了豆腐。做好做坏,全凭手艺,全仗经验。即便再经验丰富的师傅,做豆腐也难免会有失手的时候。待锅中煮沸的豆浆舀入木桶后,母亲便将调试好的石膏水放入桶中搅拌。片刻之后,木桶里的豆浆渐渐变成了块状,这叫“豆腐花”,也叫“水豆腐”。围在一旁的孩子们此时早已按耐不住,争相舀一碗来喝。豆腐花加点糖或盐,撒上点葱花,入口清香,回味绵长,若是拌上些许姜末辣酱,那更是鲜美爽口,热辣刺激,直让你满脸绯红,满头冒汗。
就在我们争相吃着豆腐花的时候,父亲已在院子里的两张长凳上架好了一副木梯。木梯上四个“井”字形木架一字排开,每块木架下垫一块托板,板上方格内平平整整地垫了一层纱布。母亲把桶里的豆腐花舀入这些方格内,将纱布的四个角对折包好,在四板豆腐的顶层加一块盖板,最后再把石块压在上面。在石块的重压下,点点滴滴的水珠顺着木架滴落下来,形成一个个水帘子,煞是好看。水滴滴落的声音就像是一个个跳跃的美妙音符,颤动在我儿时的心间,令我无限陶醉。
不知过了多久,滴嗒的水珠终于收起了它们的声音,四周便显得很安静。母亲把石块搬开,揭开盖板,捏起纱布的一个角,小心翼翼地揭开纱布,一板白生生、水嫩嫩的鲜豆腐就做好了。
豆腐做好了,但还不能闲着。母亲在刚做好的豆腐中取两板放到冷水里浸泡,这是留着正月吃的鲜豆腐。按家乡的规矩,正月初一早上吃素不吃荤,也就是吃斋。而白豆腐便是所有素菜中必不可少的菜品。白豆腐外拌几根葱煮,色洁柔滑,鲜嫩爽口,也寓意着人的一生要清清白白。另外,还要留出一部分鲜豆腐放在八仙桌的抽屉中或是箩筐里,二十天之后再取出,放点辣椒粉、茶油和桔子皮等,制作成香辣可口的霉豆腐,也叫豆腐乳。而那些挤压出来的豆腐渣则要将它做成一个个圆坨坨,进行自然发酵,待到除夕吃完年夜饭后,放在闲下的锅中慢慢烘烤,做成一道别具风味的客家菜。
在我的家乡,过年最看重的,还是年前做的煎油豆腐了。乡间有个说法,油豆腐煎得好坏,将预示着来年的光景和家运的兴旺。所以,油豆腐煎得圆鼓鼓的,全家人也就兴奋无比,对来年充满着希望和憧憬。而油豆腐一旦煎得扁平,这家的主人便会眉头紧锁,心里分外不安。年夜饭里,油豆腐烧肉也是一道重头菜。做这道菜,需要用小火煨一个小时,待油豆腐浸满汤汁,加入佐料。咬上一口,香味四溢,回味无穷。
时光荏苒,转眼已离开家乡多年。迁离故乡后,母亲再也没有做过豆腐了。儿时年味里的豆腐,也成了我永远的记忆。
春节习作